欢迎来到继续教育网站!为考生提供成人学历学习交流使用,官方信息以广东教育考试院eea.gd.gov.cn为准。
电话/微信咨询热线:19071507959

专升本什么时候准备最好

来源:继续教育 2023-08-03 21:28:50 点击数:

详情介绍

经常有同学问:

专升本什么时候备考最好?大二开始准备会不会晚?大一开始准备可以吗?


其实什么时候备考取决于你的基础水平,你的意志力和自律性,你所学专业的考试难度以及目标院校的竞争大小。

而且还要看个人的有效复习时间。如果你能每天坚持高效率的学习8~10个小时,那么半年时间足够。但如果你不想把强度加得这么大,每天只想学3~6个小时,那么一年时间是下限。

今天小库给大家整理了升本人备考的时间轴,以及各阶段的复习规划,供大家参考。


01

准备阶段(6-9月)


心态准备

确定升本意愿,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对学历的要求,到底是重经验还是重文凭。

赢取支持

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,赢得父母的支持和理解。

毕竟专升本还是需要一定的开销,比如报名费、培训费、本科院校学费。

收集资料

院校信息、专业信息、录取分数线、报考人数、录取人数、考试科目、题型......

选院校、定专业

先了解可以升本的院校和专业,然后根据个人基础水平,做一个初步预估,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。建议至少选两个院校,留一个备选。

选择升本学习途径

报培训班(面授、网课)还是自学。主要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、经济情况来选择。


注意:此阶段大多数同学都面临两个选择:升本or就业,有的同学随大流的参加了招聘会,也有的同学盲目的在准备升本。其实二者没有谁对谁错,只是看你自己的选择。但要记住一旦做了决定就要全力以赴,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犹豫不决,最后反而落个两手空。


这里也要再次提醒大家一点,未来的路还很长,留给你工作的机会也很多,但统招专升本只有这一次。花两年时间换一个伴随自己一身的学历很值,学历这个东西当你有了不觉得是什么,但当你没有时,可能才明白其重要性。


02

基础复习阶段(9月—11月)


购买辅导资料

两种途径,自学的孩子可以通过学长学姐买到所需的参考资料。报班的孩子只需要跟随辅导班的步伐即可,各科目教材、习题、模拟题辅导班都会为学生提供。

不是特别建议自学,一是复习资料不好收集,网上资料杂乱,针对性不强。二是考试内容和备考方向拿不准,备考对基础水平要求较高。

制定复习规划

分科目做出全面、详细的复习计划,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都要有。最好细化到每周。

例如:

1、一周内看完多少节视频课时?学完哪几个知识点?

2、知识点学完之后达到什么样子的效果?是基本了解,还是初步掌握,亦或是完全吃透?

3、做完多少练习题,完成几套试卷?目标分数有没有达到?

4、背诵完哪些章节?记多少个单词?写几篇英语范文?

每一个周期完成之后,抽出一点时间来回顾这一个周期的复习情况,再去制定下一个周期的复习计划。

展开地毯式复习

公共课复习注重夯实基础,做到不留死角,这一阶段复习不用做很多难题和训练,只需要跟着视频课老师讲解的节奏来,一步一步吃透每个知识点,把基础打好。

专业课复习要注重梳理知识体系,找出重点章节和考察重点、难点,针对性复习。

处理好上课和复习的关系

尤其是一定要处理好实习和升本的关系,还有平衡专科院校课程,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备考。

寻找本友

初期阶段最磨耐心,诱惑又多,可以找一个或两个升本伙伴彼此监督鼓励。

注意:此阶段同学们一定要稳扎稳打,千万不能复习到一半觉得升本太难,知识点太多就又开始犹豫了,或者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,又心动的想要去招聘会。还是那句话:既然选择了就别后退,别犹豫,只管向前就好。



03

强化提升阶段(12月—次年2月)


展开第二轮复习:

公共课:梳理、构建知识体系,理清考试脉络,参考升本大纲,找出考察重点、难点。

专业课:知识点归纳整理,分模块分专题学习备考。

多练题

历年真题、课后习题、章节练习、模拟测验,此阶段要大量进行题型训练,巩固知识点。

关注政策变动

各高校招生计划、专升本考试大纲、招生简章等政策公布。留意报名时间和现场确认时间,千万不要错过报名。

专科课程期末考试

利用短时突击的方式通过专科课程考试,争取不要挂科。

注意:这一阶段主要是将基础阶段所记忆的知识点、公式、词汇进行运用,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,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。

数学、英语都要注意习题的训练,每道题做完后要分析总结,吃透后再做下一道,反复练习纠错,才能真正提高。


04

考前冲刺阶段


总结归纳

整理错题本,梳理核心知识点和易错知识点,查漏补缺,扫清知识盲区。

再三提醒大家,一定要准备一个错题本,后期复习会很有用。

做模拟卷

成套练习,同时掐表做题,训练自己的速度,模拟考场环境。

心态调整

劳逸结合,调整作息时间和心态,注意饮食和身体,保障充分的精力。


相关阅读:
热点信息
最新信息

教材购买

张老师

电话咨询

19071507959

微信咨询

19071507959